盛夏時節,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呈現升溫態勢。
7月13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聯合下發《關于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通知》),并在給各單位的公函中直截了當開宗明義:下發該《通知》就是為了"加快發用電計劃改革"。
《通知》迅速引起各方關注,有媒體在報道時稱之為"新電改出'大招'",電力改革提速,"計劃電"走向"市場電"邁出最關鍵的一步。
市場化改革方向明確,市場化交易規模將迅速提高
在"放開兩頭、管住中間"的新電改框架下,放開發用電計劃是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意味著過去由地方政府主導發用電計劃制定的模式將發生根本性改變,電網也不再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市場將成為電力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為配合《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即9號文)的實施,2015年底,國家發改委曾下發6個配套文件,《關于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其中之一。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電力企業管理》記者采訪時均表示,《通知》是《意見》的深化和落地,是在操作層面對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予以明確和細化。不過,改革的推進速度之快讓大家有些"意料之外"。
國電能源研究院戰略信息部副主任邵樹峰對《中國電力企業管理》說,"要求加快放開發用電計劃工作的速度超出業內的普遍預期"。有專家注意到,《通知》中多次使用"加快"、"盡快"等字眼,這說明有關部門加快電改的意圖很強烈。
邵樹峰分析,發電側改革突然提速,是為了確保市場化交易電量的規模達到預定目標。2016年3月,國家能源局下發的《關于做好電力市場建設有關工作通知(征求意見稿)》中提出,"不斷擴大直接交易電量規模,2016年力爭達到本地工業用電量的30%,2018年實現工業用電量100%放開(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2%),2020年實現商業用電量的全部放開(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3%)"。
但根據國家發改委7月14日新聞發布會透露的信息,2016年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規模預計會達到1萬億千瓦時,約占工業用電量的25%左右,進度滯后于政策預期,而且隨著電量放開的比例越來越大,改革的阻力可能也會越來越大,進而可能會影響到2018年、2020年目標的實現。
盡管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此次下發的《通知》尚處在征求意見的階段,但其中透露的信號,已經讓行業各方感受到了市場電迫近的壓力。
"國家對放開發用電計劃的決心十分堅定,以市場交易為主的電改主方向更加明確。"大唐集團新能源有限公司政策研究員宣然此言,代表了行業的普遍看法:《通知》具體內容可能還會有所調整,但國家加快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態度和方向是明確的。邵樹峰預測:"各地電力改革的進程會明顯加快,市場化交易的規模會迅速提高。"
市場電的壓力與挑戰
多位業內人士對《中國電力企業管理》表示,發用電計劃放開后,將給整個電力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化,發電企業受到的影響最為顯著,其中煤電企業將首當其沖。
《通知》明確提出加快縮減煤電機組的計劃電量:一是對于現役煤電機組,要求各地根據實際確定煤電機組基準小時數,最高不超過5000小時,自愿認定為可再生能源調峰機組的可適當提高;二是對于新建煤電機組,2017年3月15日之后新投產的,除保障性電量外不再安排發電計劃;三是對于跨省跨區煤電機組,點對網的機組視同受電地區的機組參與電力平衡,與受電地區同步推進市場化;沒有明確為配套電源的機組,不再保留現有電力電量或分電比例,通過市場化方式調整。"總體來看,除了保障性電量以外,2018年之后,煤電機組的發電量將基本實現市場化,這與2018年實現工業用電量全部放開目標基本一致。"邵樹峰說。
中國電建電力工程事業部的閆鵬表示:"當前投資燃煤機組的經濟效益分析均基于當地標桿電價及年均利用小時,大幅減少非市場化電量,煤電機組將更多地依賴市場化交易而生存,對于區域范圍內特別是煤電機組過剩的區域將直接導致嚴峻競爭。"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產能過剩問題凸顯的局面下,發電利用小時急劇下滑,發電企業的已然形勢嚴峻。而一步步迫近的市場電,無疑更加大了發電企業的壓力。
"火電機組將在放開發用電計劃工作中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痣姲l電上網電價和電量水平可能同時出現下降。"大唐集團的宣然說:"對于原本就經營困難的老火力發電企業來說無疑將會雪上加霜,預計很快會面臨巨大的經營危機。"
有專家預言,未來幾年,會有一批火電企業倒閉,但市場最終會通過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那些能夠迅速調整經營模式、成本低效率高的企業才能殺出重圍,煥發生機。
一位發電企業人士坦言,此前,對于電改,各發電集團普遍處于觀望狀態?,F在電力行業巨大變革期已經到來,發電企業必須改變對傳統行業經營模式的認識,加快競爭性戰略調整,才能適應未來的電力市場化發展。"發電企業要從跑政府、跑電網向跑市場、跑客戶轉變,從電力生產為主向生產和營銷并重轉變,從與電網直接交易向與用戶直接交易轉變。"大唐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的宋偉明說。
《中國電力企業管理》了解到,多家電力央企都在關注并指定專業部門研究放開發用電計劃的改革方案。中國華能的官方微信號專門對《通知》進行了解讀,分析其可能產生的影響,提出要"提早做好中長期客戶資源的培養,應對市場化電量增加帶來的挑戰;調整經營模式,盡快推動售電公司運轉;嚴格控制煤電投資規模和建設進度"。
"放得開"還要"接得住"
在采訪過程中,《中國電力企業管理》也聽到了不少對于《通知》的意見建議,其中一個比較有普遍性的擔憂是,發用電計劃放開后,與之配套的電力市場建設能否及時跟上,也就是說,計劃放開后,市場能否"接得住"?
雖然《通知》第四條專門提出,"引導電力用戶參與市場交易。各地要加快放開電力用戶參與市場交易,放開規模應與發電機組放開容量相匹配",但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這些表述比較籠統。放開發用電計劃,包括發電和用電兩側,但《通知》顯然重心放在了發電側。
"征求意見稿主要內容是放開發電計劃,而有關用電市場建設內容很少。如果沒有用戶進入市場,僅是建設一個單邊市場,沒有實際意義。"華電內蒙古公司營銷部副主任孫浩表示,對未納入優先購電的電力用戶,電力直接交易合同之外的用電量由電網企業按照政府定價保底供應,保底價格應高于市場平均價格。由于對于保底價格高于市場均價的幅度沒有作明確限定,這樣沒法調動用戶進入市場交易的積極性。"假如有高達1/3的市場交易主體不參與進來,這樣的市場是殘缺的,其實際作用也不大。"
同時,國家層面一直沒有出臺統一的電力市場交易規則?,F在是以省為單位,交易規則互不兼容,嚴重制約省際之間和跨區域之間的電力交易。
鑒于此,多位業內人士都強調,發用電計劃放開必須與電力市場建設緊密結合,二者節奏要統一。
業內人士普遍擔心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地方政府在制定交易規則的時候,大多是站在維護地方經濟發展和本地企業利益的角度,可能會使整個電力行業利益受損;建議國家發改委以及國家能源局等國家行業主管部門加強對地方政府的引導,加強對電力市場的監管。
從計劃電走向市場電,加快電力市場化改革,最終目的是實現能源革命,這是根本。業內人士普遍認識到,在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的同時,還需要協調推進電力消費、電力供給和電力技術革命。市場電的落地,電力企業需要從傳統的單一能源生產型向能源服務與生產相結合轉型,新能源也需要能源互聯網技術的支撐逐步發展成為主體供應能源。